<object id="cuktj"></object>

    <code id="cuktj"></code>

    <th id="cuktj"></th>

  1. <big id="cuktj"></big>

    <th id="cuktj"><option id="cuktj"></option></th>

      首頁 > 文旅高層說 > 正文

      文旅高層說 | 湖南省文旅廳黨組書記禹新榮:文旅融合釋放十大新動能

      2019-11-18 18:46:54 紅網 禹新榮

      文旅融合是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社會協調的“潤滑劑”、轉變發展方式的“加速器”,正成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奥糜问蔷C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聯動發展。高質量發展必須讓經濟發展動力從依靠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發現和培育新動能是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自新組建文化和旅游廳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旅融合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著眼全局、放寬視野,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奮力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實踐證明,文旅融合是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社會協調的“潤滑劑”、轉變發展方式的“加速器”,正成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一、進一步擴大內需、打造消費“永動機”的新動能。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要求,“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拓展擴大最終需求,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以觀光為主要內容的游山玩水等傳統旅游消費熱點正在或即將碰到“天花板”,增長速度呈下降趨勢。文旅消費卻不同,社會文明程度越高,需求就越大,可以無限拓展,是消費“永動機”。國家文旅部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超過八成的受訪者參加了文化體驗活動,51.78%的受訪者認同“文旅消費能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梢哉f,我們正迎來文旅消費的“黃金期”。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3042元,同比增長6.6%。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達1608元,同比增長10.9%,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的12.3%。全省游客人均消費達1112元,過夜游客總消費占比43.2%。今年1-8月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5.3億人次,同比增長11.22%;實現旅游總收入5972.81億元,同比增長16.69%。

      二、強化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功能的新動能。關于文化,我們通常作為國家軟實力來定位,很少提及其經濟功能;關于旅游,我們通常都是在說對消費的貢獻,很少提及其對投資帶動、出口拉動方面的貢獻。我們將文化和旅游穿上“連體衣”后,文旅產業不僅成為全省消費的熱點,也正成為投資的重點和開放的熱點。在拉動投資方面,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昭山文化產業園、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等文旅項目建設取得突破,古城、古鎮、古村正成為投資的熱點領域。截至7月,納入國家文化旅游項目庫監測的文旅項目351個,累計投資5796.06億元。從拉動出口來看,出境旅游以人員“走出去”為先導,帶動對外投資、貨物出口、技術出口、服務出口,成為新一輪對外投資和出口的“先遣隊”。據長沙海關提供的統計數據,今年1至5月,湖南省出口文化產品8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2.9%,占全省出口總值8.2%。

      三、促進富民、富財政的新動能。很多人認為,旅游富民不富財政,或者對財政的貢獻少。這是由于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特點所致,市場主體弱、小、散,開發水平低,融合程度低,消費水平低,自然產生不了多少稅收和財政貢獻。文化和旅游融合后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文旅產業的富民功能在不斷凸顯的同時,對財稅的貢獻也快速提升。旅游發展由單兵作戰、轉變為聯合作戰、集團大戰,大批文化企業快速進駐旅游領域,創新了資源形態,創新了產品業態,全省上市文化旅游企業達10家,各類文化旅游市場主體達1.7萬家,文旅產業對財稅的貢獻能力大幅提升。新華聯集團自2012年確立“由房地產向文化旅游轉型”的發展戰略,在省工商聯發布的2018湖南省民營100強名單,新華聯集團名列第一,實現年度營業收入834億元,納稅總額超過10億元。張家界、鳳凰等地文旅產業對財稅綜合貢獻超過了40%。

      四、構建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促進開放崛起的新動能。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沿邊開放、自貿區建設等戰略,我省作出了構建長沙四小時經濟圈、促進開放崛起等戰略部署。文旅融合能夠充分展示湖湘大地的厚重文化、壯麗山水、淳樸民風、發展活力和新時期湖南人民的嶄新風貌,使更多的人加深對湖南的了解,提升湖南形象,拓展對外交流合作。今年,我們先后近30次赴德國、俄羅斯、肯尼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宣傳推介湖南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邀請英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旅行商來湘踩線。全省接待入境外國游客占全省入境游客的52.10%;實現入境外國游客消費占全省入境旅游外匯收入的55.9%。今年1至8月,全省接待入境游客303.51萬人次,同比增長26.83%;實現旅游外匯收入14.14億美元,同比增長34.24%。

      五、加快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小康的新動能。文化和旅游以及兩者融合衍生的新興業態已成為各地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推進精準扶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文化扶貧、旅游扶貧相結合的脫貧新路既能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更將推動區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老百姓享受了文化餐、吃上了旅游飯,文物、非遺、旅游等助力一批貧困縣、貧困村脫貧致富,“讓媽媽回家”成為我省文化旅游扶貧的典型。十八洞村在文旅扶貧中提煉總結了“投入有限,民力無窮,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十八洞精神”,增強十八洞村村民的文化自信、發展自信。三年來,村民參加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累計自愿投工投勞2800余人次。

      六、保護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新動能。一方面,文旅融合不僅能夠對各類文化文物資源進行挖掘保護,弘揚傳統民族文化,還能通過舉辦旅游節慶、博覽會等各種旅游平臺對很多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意發展,從而形成文化保護、開發、傳承、弘揚的良性循環。目前,我省世界遺產達3處,革命舊址類全國重點文保單位53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18項。這些文化資源大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文旅產業是天然的綠色產業和“無煙工業”,不僅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環境修復功能。鳳凰縣為發展全域旅游,引進社會資本9.8億元,用三年時間完成全縣17個鄉鎮的給排水和污水收集、處理工程,用“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

      七、促進社會穩定、增強國民安全感的新動能。文化旅游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是和諧社會的推進劑,有利于培養廣闊胸襟、塑造包容性格、增進彼此信任、增強安全感,是增進交流的渠道,建立友誼的橋梁,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F在有不少企業都很重視通過文化旅游培養團隊意識,提高凝聚力。一些村莊組織村民外出旅游后,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和干群關系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今年,我們組織機關黨員干部前往瀏陽文家市秋收起義舊址舉行“追尋紅色足跡”大黨日活動,用紅色精神引導黨員干部“守初心、擔使命”,也增進了原文化和旅游兩支干部隊伍的思想認同、感情認同。同時,大力推動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加強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合作,啟動了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評選展示活動,為服務全省主題教育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陣地。

      八、推動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增強國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新動能。從社會功能來看,文化旅游是社會文明的推動力量和重要標志。文化旅游發展的過程是改善環境、創造服務的過程,文化旅游的觸角伸到哪里,那里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就會更配套,衛生、安全、救援、信息等服務機制就會更健全,文博、體育、公交、市政等服務設施就會更完善,帶動整個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今年上半年,為深入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全省14個市州都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完成25730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占總任務的91.5%,完成79個縣級文化館建設、占總任務的64.2%,完成85個縣級圖書館建設、占總任務的70.2%。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啟動實施文旅公共服務場館(基層服務點)旅游廁所提質改造試點工作。

      九、統籌區域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動能。文化建設有利于整合城鎮各種資源,激活城鎮文化、彰顯城鎮個性、提升城鎮服務功能;旅游能使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資源流隨著人流涌動到農村和不發達地區,發揮“民間轉移支付、均衡社會財富”的調節作用;文化與旅游的完美結合能使農村就地現代化、就地城鎮化,同時又能使城鎮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今年以來,我們支持昭山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推動1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提質升級。建設偉人故里、魅力湘西、大美洞庭、湘贛邊紅色旅游等叫得響的精品旅游線路,韶山、武陵源、南岳三個縣市區成功申報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我省11個村進入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結合歷史文化、生態文明,以及美麗鄉村建設,遴選10個特色小鎮予以重點推進,文旅融合成為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十、催生新的社會組織、提高經濟社會管理水平的新動能。政治學認為,一個成熟的社會是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三種力量均衡的社會。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解決我國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有生力量。我們牢固樹立全域旅游和“文化和旅游+”理念,文旅融合已經成為全要素融合、全產業鏈整合、跨越一、二、三產業的現代產業集群和經濟社會組織方式,催生了一批新的社會組織。目前,以省文化和旅游廳為業務主管單位的社會組織有54家,其中,社會團體15家,民辦非企業單位 37家,基金會2家,業務范圍涉及文藝、書法、繪畫、攝影、民間藝術、藝術培訓、收藏展覽、旅游行業等多個領域。這些社會組織在規范市場秩序、開展行業自律、制定行業標準、調節矛盾糾紛等方面,已經成為文化和旅游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也為提高我省經濟社會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

      版權聲明:原創內容版權歸新旅界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摘錄或轉載的第三方內容,僅為分享和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場,也無法保證其真實性,轉載信息版權屬原媒體及作者。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更多 一周熱門 更多 品牌欄目
      更多 文旅高層說
      更多 文旅大咖說
      更多 評論員專欄
      • 吳志才

        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導,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游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鄉村振...

      • 趙晉良

        新旅界特約評論員,暨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從事主題公園研究及相關工作12載,現就職于中國旅...

      • 余良兵

        現任永行資本董事總經理,負責消費升級各細分行業的投資。此前曾長期服務于中青旅,曾先后負責投...

      • 曾博偉

        博士,長期負責中國旅游發展戰略制定、主持旅游政策研究和旅游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執筆起草眾多國...

      男人看的黄色视频免费看|天天曰天天添天天搞|91AV黄污不卡片|高清FreeXXXX性国产高
      <object id="cuktj"></object>

        <code id="cuktj"></code>

        <th id="cuktj"></th>

      1. <big id="cuktj"></big>

        <th id="cuktj"><option id="cuktj"></option></th>